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欢迎访问 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集团首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团队

  • 团队基本情况
  • 课程建设
  • 团队队伍建设
  • 教学研究与改革
  • 课程建设

    News

    原理教研室讲义第十五专题

    System2016-12-12

    bat365在线登录入口

    课 程 名 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开课时间

    2016年9月-12月

    授 课 班 级

    2015级

    主 讲 教 师

    王素萍

    职 称

    副教授

    使 用 教 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单元

    第十五专题

    时 间

    第15周

    目 录

    名 称

    专题十五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与展望。

    二、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社会。

    授 课

    方 式

    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

    2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及其共产主义的特点,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教 学

    方 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讲授、实践教学

    教 学

    内 容

    第十五专题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社会。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一专题,我们要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结合现实问题,讲授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有如下基本特征。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明确提出,“财产公有”制度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等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成就,并认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了物质基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进一步指出,只有“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分配原则。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恩格斯指出:“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相形之下,目前的大工业状况将显得非常渺小,正像工场手工业和我们今天的大业相比一样。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现在由于私有制的压迫和土地的分散而难以利用现有改良成果和科学成就的农业,将来同样也会进入崭新的繁荣时期,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

    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恩格斯指出:“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共产主义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自由平等的劳动者联合体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

    3、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恩格斯指出:“这种新的社会制度首先必须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就是说,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将被超越。马克思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对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那时,劳动能力和劳动时间不再是分配消费品的尺度,因而劳动摆脱了谋生的压力,成为发挥人的才能和力量的活动。不固定分工的劳动活动,不再需要超时的劳动,劳动过程的高度创造性等,使劳动不再是单调枯燥和具有强迫性的活动,成为人们乐于从事的自我实现的活动,成为人生快乐的巨大源泉。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社会主义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第一次以人的劳动而不是特权或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就其用“劳动”代替资本作为分配标准而言是平等的,但就其把劳动这同一个标准运用在不同情况的人身上而言又是不平等的。一方面,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而导致劳动能力不同的人们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它撇开了人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只把人当作“劳动者”看待,而没有把劳动者的家庭负担等方面的需要考虑进去。因此,“按劳分配”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它所体现的平等权利“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

    二、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三、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社会,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消亡。阶级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现象。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经济剥削,以及为了维护这种剥削而建立的政治压迫,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根源。有剥削、有压迫,就在反抗、有斗争。到共产主义,生产高度发展使所有人的物质利益都得到了保障,分工不再具有经济利益划分的性质,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已不再以经济利益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不会有相互间的斗争了。

    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恩格斯指出:“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这时,人类第一次作为统一的社会而存在和发展,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为统一的世界历史。当然,国家的消亡是指政治国家的消亡,并不是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消亡。共产主义社会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机构来对社会进行组织管理,且只具有人们自我管理的性质。

    到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不复存在,人们真正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大量的社会资源将从军事活动中解放出来,造福于全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城乡对立集中体现着工业和农业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它的消灭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工业和农业活动、城市和乡村生活、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在活动方式和环节等方面的差异并不完全消失,只是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表现,不再具有利益的差别。

    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共产主义社会,为生产而生产的利润动机不复存在,物质生产不再不顾人的实际需要而盲目扩张,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将达到动态平衡与和谐。恩格斯指出,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人们才第一次能够“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这是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人的精神境界表现在许多方面,集中体现在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上。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

    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18941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写信给恩格斯,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世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共产主义社,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那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那时,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到共产主义社会,自然形成的、僵化的、不自觉的旧式分工得以消除,人们摆脱了“奴隶般地服从于分工”的情形。共产主义社会里仍然会有分工,但已是自觉的新式的分工,不再是生产者全面发展的限制。

    自由时间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在多样化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实现的,也是在生产劳动之外的大量自由时间中实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维护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会不断缩短。人们只需要较少时间的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出足够的物质财富。这样就会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可以用来从事科学、艺术等活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极大地促进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总结:

    共产主义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预测未来的一贯立场、观点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本身不会是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不会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静止状态。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

    当代老员工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代老员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讨 论

    练 习

    作 业

    1.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有哪些特征?

    2.现实社会主义遇到了当代世界的哪些挑战?这些挑战给现实

    社会主义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有哪些失误?

    4. 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体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5.如何在老员工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参 考

    资 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2012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教 学

    后 记

    本专题主要讲授人类社会的历史趋势,即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最令员工困惑的是理论与现实的反差,特别是苏东剧变后共产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等。为此,在讲授本专题时,就要直面现实,引导员工多角度思考问题,明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艰巨性,明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注:一个教学单元是指一次课(2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