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欢迎访问 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集团首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团队

  • 团队基本情况
  • 课程建设
  • 团队队伍建设
  • 教学研究与改革
  • 课程建设

    News

    原理教研室讲义第七专题

    System2016-12-12

    bat365在线登录入口

    讲  义

    课 程 名 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七)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开课时间

    2016年8月至2016年12月

    授 课 班 级

    主 讲 教 师

    刘长林 李鹏

    职 称

    讲师 副教授

    使 用 教 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一六年七月


    教学单元

    第七专题

    时  间

    年    月    日第     节

    章  节

    名  称

    第七专题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授  课

    方  式

    课堂讲授

    教学

    时数

    2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教  学

    方  法

    课堂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课堂讨论等

    教  学

    内  容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四)反映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与建构过程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二)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四)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统一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从活动的角度看,意识和认识是相同的,意识活动就是认识活动。在第二章我们分析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明确了意识的发生既不能离开人脑这个生理基础,也离不开物质世界这个客观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必须进一步揭示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2、认识和实践构成了认识论中的基本矛盾,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发生的最切近的现实基础。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脑直接从物质世界得到的反映只能是动物式的被动感受,这是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不可能是人的认识活动。只有在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发生的反映,才是人的认识活动。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看作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因为:

    (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认识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且从事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被实践活动纳入到人的观察和思考范围之内的客观世界。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机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发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人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为认识活动的发生产生了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在理解这个观点时,必须搞清三个关系:一是认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二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三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积累了新经验,创造了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类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这个观点在后面还要详尽论述,此处从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实践在认识中处于首要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抓住实践才能正确地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简称为实践论。

    (三)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三个依次递进的问题需要回答:首先是世界能否被认识?其次是世界怎样被认识?最后是世界能否被正确的反映?对这三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认识论中不同的哲学派别,形成了对立的认识路线。

    2、在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可知论,由于在认识论中引入了实践观点和辩证法思想,驳倒了不可知论,因此,它是彻底的可知论。

    3、在世界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这个问题上坚持反映论的观点,批判和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4、在世界怎样被正确反映的问题上,存在着直观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解决认识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和客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回答。理解这个本质必须把握三点:一是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唯物反映论)二是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实践认识论)三是认识过程的矛盾性。(辩证认识论)

    (四)反映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过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引入了认识论,才使它的认识论成为能动的反映论。现代思维科学的成就进一步揭示了,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反映,是一个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和重新建构的过程。这更证明了能动反映论的正确性。

    2、20世纪50年代系统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信息论的诞生,把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并列,成为人们研究物质世界不可缺少的概念。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但信息要靠能量传递,靠物质才能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信息是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态、属性等表征。

    3、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实际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体现在对客体所呈现的信息要进行选择和重新建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客体的全部信息,也不是把所选择的信息原封不动地移入头脑。

    4、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有本能选择和自觉选择的区别,人们的感官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是本能的,这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选择机制。而人脑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则是自觉的,它是根据人的需要、意志、兴趣等主观愿望所作出的自觉选择。

    5、主体对所选择的信息必须进行重组,即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把所选择的新信息建立在这个结构中,使它和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这样就会发生双向的变化:一方面是所选择的信息被同化;另一方面是原有的知识结构被改变。这种双向的变化引起了知识结构的重新建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重构。

    二、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

    (一)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在这对矛盾的推动下,认识的发展过程必然发生了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是第一次;由认识到实践是第二次。

    2、实践活动既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也是人们的感性经验认识活动。因此,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又表现为认识活动内部的矛盾,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矛盾。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3、感性认识是依靠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即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它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征,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基本形式存在。

    4、理性认识是依靠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基本形式存在。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成分,理性认识中存在着感性认识的因素;在实践基础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可以发生转化。这种相互转化实现着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6、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实现这次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大量的反复的感性经验认识是实现飞跃的基础。

    (2)必须用运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是实现飞跃的途径。

    (3)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即回到新的感性经验中去。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但实现了认识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检验、修正、丰富和补充理性认识。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4)理性认识能否成功地指导实践,首先必须是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只能导致实践的失败。

    (5)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因为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理论要回到实践,就必须让群众自觉地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活动。

    (6)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因为实践活动所改造的实际对象是特殊的、具体的,而理论则是普遍的、抽象的。普遍的理论只有和特殊的实际对象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地改变对象。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关系,是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根据,割裂二者的辨证关系必然导致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二)认识辨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1、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存在着规律性,这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认识过程中的体现。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中有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认识发展过程是由实践和认识的矛盾推动的,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使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2、认识辨证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对于一个简单的事物来说,经过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就基本完成了认识的任务。但对于较复杂的事物和整个世界来说,认识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每次循环都把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3、认识辨证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源于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实践活动虽然是客观的活动,但却是经验性的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获得的经验认识具有狭隘性和表面性。因此,必须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但它却是主观性的东西。只有把理性认识下降为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理性认识,才能相对解决实践和认识的矛盾。

    4、彻底解决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必然使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周期性循环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和认识只能在具体的条件下达到历史性的统一。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程度和人的认识水平的限制。要想二者最终统一,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就等于取消了认识过程。

    5、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统一,只能统一于实践,实践是认识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要求我们把理论认识统一于实践活动,落后于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成为实际工作中的保守力量,超越于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盲动冒险错误。

    6、认识的辨证发展规律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变为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人的意志、情感、幻想、想象和直觉(即顿悟或灵感)。这些非理性的因素类似于感性认识,但又不能等同于感性认识,它们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意志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动力、定向、控制等作用。生存意志推动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对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起着定向作用,为了生存人们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下降到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中,意志控制着人们排除一切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没有意志的作用,认识过程不可能顺利进行。

    3、情感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激励、兴趣和献身等作用。人类有来自动物遗传的对外界感知的特征,但要把这个特征发展为人类的认识活动却十分艰难。要完成人类的认识活动必须有情感的激励和鼓舞;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甘情愿地献身精神。离开情感,人的认识过程就无法进行。

    4、幻想、想象和直觉是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认识不可能机械地按部就班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借助幻想和想象,更需要直觉的顿悟和灵感的一闪。而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依靠人们的幻想、想象和直觉地帮助才能完成。

    5、因此,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是一个理性的认知过程和非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这个过程人们认识得还不是很清楚。但必须重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是必须肯定的。

    (四)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这种认识论把认识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化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特别是用“实事求是”的典故给以中国化的解释和发挥,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理论创新。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认识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讨  论

    练  习

    作  业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何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与时俱进?

    参  考

    资  料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节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基础》,《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毛泽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教  学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