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欢迎访问 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集团首页

学习园地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园地 > 正文

人民日报评论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践行“三严三实”新要求

System2015-10-05

一论: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

“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对践行“三严三实”提出四点新要求。这是党中央坚持以上率下的示范之举,也是作风建设常态化的明确信号。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干部队伍在思想、作风和党性上的又一次集中“补钙”和“加油”。专题教育开展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氛围更浓厚了、领导干部的标杆作用更明显了。作风建设,就怕一曝十寒,最需久久为功。践行“三严三实”,“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要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要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条明确要求,对于确保作风建设的“抓常、抓细、抓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个人如果没有脊梁,就站立不起来;如果没有信仰信念,精神世界就会坍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理想信念丧失,就会得“软骨病”。纵观那些犯错误的党员干部,无论政治上的跑偏、还是生活上的走邪,归根到底都是“总开关”上出了问题。党员干部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坚定信仰、信念和忠诚,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信仰信念不是一句空话,行动最有说服力。对党员干部来说,在践行“三严三实”中立根固本,要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在日常工作中,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能满足于做纯粹的“技术官员”,也不能甘当“谋生雇员”。只有挺起精神脊梁,让严和实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才能真正当好旗帜和标杆,彰显共产党人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

古人说:“操守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信仰、信念、忠诚,就是党员干部的人生“真宰”。当年,正是坚定不移的精神追求,使得“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加大炮”的巨大威力,让我们党从南湖走向全国、从瑞金抵达北京。今天,在立根固本中挺起精神脊梁,我们就能与人民群众永远保持血肉联系,就能面对复杂执政环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在民族复兴征程上永远走在时代前列、走在群众前头。

二论: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

良好的干部作风,总是充满了春风一般可以感受的细节。群众也往往是由各种细节来评价干部作风严不严、实不实。很多时候,细微之处更能照见干部的精气神。

严与实的作风靠平时养成,临时抱佛脚装点不出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贯穿领导干部工作生活方方面面,严和实是一件一件事情、一点一点修为积累起来的,必须落细落小,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

培养好的作风,杜绝坏的风气,没有取巧的办法。正如一个人每天都要洗脸刷牙才能体面地出门,锤炼严和实的作风,也唯有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修为到了,就习惯成自然,严谨务实成了自然而然的行为取向,不严不实都交待不了自己。

落细落小不是说只抓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从小处着手,保持对作风建设关键环节的深层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等一系列廉政新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管住了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乃至节日交往的细节,更在于抓住了干部作风最易“跑冒滴漏”的关节点,彰制度之威、显规则之力,实现了“抓小节就是立大德”的效果。

作风建设的良性循环,是制度和人心的互相巩固。现实中,制度建设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规定不细,二是执行不严。对此,各级党组织一方面要做细、做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建章立制上实实在在地跟进,用逐步细化的纪律和规矩一步步占领模糊地带,让纪律界限清清楚楚,让似是而非的观念失去市场;同时要强化履行“两个责任”的勇气和能力,敢抓敢管,在以身作则上见表现,在遵规守矩上见行动,在整改落实上见实效,把作风建设导入良性发展轨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作风建设从来都不是“高空作业”,只有抓细、抓小、常抓不懈,从自我做起,从身边事改变,件件叠加,项项累积,次次集聚,久久为功,才能让“三严三实”蔚然成风,让人民群众在干部作风建设中如沐春风,筑牢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三论: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

思想灰尘不扫,精神状态就难以提振;作风流弊不除,政治生态就无法清朗。践行“三严三实”,关键是增强自觉性,通过切实可感的点滴变化,不断抵达自我完善的新境界。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同志都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职责,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永无止境,永远都是进行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就像一棵果树,要想长得好、结出好果子,需要时常修枝剪叶,不断改造提高自己。我们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的就是督促领导干部认真对照党的宗旨要求,认真查找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受到警醒,得到提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修枝剪叶,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我改造的重要性。附着在个人思想上的病菌,往往隐蔽性强、潜伏期长,表面上看微不足道,实际上却遗患无穷。现实世界,名利欲望的诱惑与熏染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果不提高警惕、及时消毒杀菌,很容易罹患各种“疾病”。“祸患常积于忽微”,认认真真把控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时时刻刻为“操作系统”漏洞打好补丁,才能扎实筑牢思想的防线。

修枝剪叶是需要一些勇气和毅力的。很多时候,指出别人的问题容易,发现和改正自己的毛病就难了。在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准确寻找自己身上的病灶,勇敢地举起手术刀,改变,最好的时机永远是现在。谨言慎行、严于律己,发现问题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才能将错误克服在发端之时,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发表讲话时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认真,就是严与实,也是今日共产党人应有的担当。每一位党员干部自觉行动起来,把自己身上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整改清单,以须臾无可停歇的姿态努力改造、提升自我,我们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点赞。

四论: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

“人们在批评的筛子里寻找一切奥秘”。查找不严不实的问题,既需要反求诸己的内力驱动,也需要批评监督的外力助推;落实从严从实的要求,既需要自我解剖的无畏勇气,也需要从谏如流的开阔胸襟。

“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靠自身努力,也靠党和人民监督”,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为持续开展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从严治党成效如何,群众感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领导干部作风怎样,身边的同志看得最清楚、最有评判权。让他律与自律相辅相成,让批评与自我批评相得益彰,让监督与反躬自省相互补充,才能将组织力量、班子力量、个人力量、群众力量结合起来,把问题置于全天候的探照灯之下。

尽管“接受组织和人民监督天经地义”,但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视“监督”为麻烦。有的抱着“举大事不谋于众”的盲目自信,对群众意见不屑一顾;有的误认为“提意见就是唱反调”,以“维护团结”的名义压制批评监督;更有甚者,对批评监督搞打击报复……其结果,没有批评的团结、缺少监督的和气,只会让问题越攒越多、越积越厚。可以说,不愿意接受监督,本身就是不严不实的突出表现,需要深入整改、大力纠偏。

纵览中国古代盛衰兴替的历史,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往往是良政善治的开端;壅蔽言路、闭目塞听,常常是政治衰败的前兆。其实,“一言堂”看上去威风凛凛,实际上是自我孤立。对领导干部而言,容忍批评声音,才是真正的胸襟;自觉接受监督,才是真正的自信;做到从谏如流,才是真正的智慧。敞开心扉,襟怀坦白,有闻过则喜的雅量,有见贤思齐的精神,有择善而从的品格,让各种监督更加规范、更加有力、更加有效,领导干部才能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让严的标准、实的精神融入心灵深处,从而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哲人说,“能够听到别人给自己讲实话,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弯路,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这实在是福气和造化。”党内不允许有不接受监督的特殊党员,领导干部要习惯于在组织和群众监督下工作和生活。让党内生活严肃起来、认真起来,“三严三实”才有保证,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才能形成,我们党才能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14日至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