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欢迎访问 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集团首页

学习园地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园地 > 正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何毅亭

System2009-10-27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从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建设党、提高党的重大举措,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说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总是同一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本国化、民族化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就是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党的十四大报告在评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说,这个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里,既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当代中国背景,又讲了这个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由此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是来自实践、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必然伴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转换,才能变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武器,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就是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这就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这是一件有着重大理论意义、重大实践意义和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这些深刻论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必须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有深刻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强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这些思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的理论立场和科学态度。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回答和解决的课题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但归根到底是回答四个重大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能不能解决好这四个重大问题,善于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现实因素,特别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8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找到了两条中国特色道路,创立了两大理论体系,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和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反复探索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国内国际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引方向的精神旗帜,成为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坚强领导核心从思想上政治上提供了根本保证。

  (四)当今世界在变化,国内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要求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而要做到这些,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向前进,就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

(五)先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互之间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直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思想体系,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征、回答时代课题,才能获得新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种发展、变革、调整的巨大程度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世界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受到严重影响,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主要大国对外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相互合作与竞争更加明显;国际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多种国际力量博弈更加复杂;国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重大动向,软实力之争更加激烈。这些复杂深刻的变化,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放眼天下大势,纵览国际风云,洞悉发展先机,研判困难风险,科学预见未来,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新思想、新论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理论普及,为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提供理论支持,努力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国内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深入研究世界上其他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经验,通过比较借鉴进一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不断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六)再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的阶段,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这个最大实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我们制定规划、研究政策、作出决策、考虑问题,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出发。

  当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就要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深入调查、严格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七)接下来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应该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巨大变革,各种矛盾大量涌现,呈现出新旧矛盾相互交织、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相互交织、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要在大变动中抓住大机遇、迎来大发展,在矛盾交织中探索新途径、实现新突破,必须在思想上有新解放、实践上有新创造、理论上有新发展,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研究解决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前,要紧密结合解决社会重大现实问题、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特别要紧密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践,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努力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

  (八)最后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提高自己的科学领导方法,也是党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个坚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55年执政的6条主要经验,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已经产生并且还将长期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决定》从6个方面对我们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这6条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加强自身建设的丰富实践,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财富,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切实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及时总结经验。既要总结和运用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和吸取失误的教训;既要总结和运用当前的新鲜经验,也要总结和运用历史的经验;既要总结和运用我们自己的经验,也要总结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通过多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历史的比较、国际的观察、现实的把握中开阔视野、深化认识、提高水平。